吴彤:国乐也可以 富有时代感
羊城晚报记者 章琰
大型原创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《国乐大典》自从上个月登陆广东卫视以来,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极致的试听效果俘获了大量观众。不过与鲜花齐飞的,还有网友的争议:“作为一档弘扬国乐的节目,引入这么多西方的、现代的音乐元素,真的好么?”
今晚21:10,《国乐大典》将播出第七期“乐蕴八方”。这一期南亭会乐团不仅将广东音乐呈现到极致,更邀请了非洲小哥玩转大鼓,让一首《美丽的神话》变得更有韵味。
值得一提的是,曾两次荣获格莱美音乐大奖的跨界音乐家吴彤,出任“国乐鉴赏团”嘉宾,将在此后的节目中,带领观众理解和感受国乐之美。近日节目录制中,吴彤接受了记者采访。对于争议,他这样理解:“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地传承,就在于‘化’——变化的化。现代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变化,要求文化不变,显然行不通。”
A
【变起来】
民族音乐
应该全方位求变
在之前播出的几期节目中,几位嘉宾围绕“民乐该不该加入现代元素”、“传统和现代的融合该把握什么度”展开过热烈探讨。对于这个问题,吴彤的态度是支持“变化”:“现代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变化,我们要求文化不变,只是固守传统,显然行不通。发扬传统、继承传统就是把作品一成不变地演奏吗?我觉得未必。音乐界前辈也是顺应他们的时代,让传统音乐不断发生变化。”
吴彤出生民乐世家,他的前辈们在乐器制作和演奏方面一直在求新求变。他介绍说:“新中国成立以后,很多小民乐组合要发展成大民族乐团。中国乐器声音大都比较偏中高频,如果要组建交响乐团,则需要有中低声度,乐器就得有所变化。我父亲当时就和演奏家合作,将传统的唢呐发展成为加键高音唢呐、加键中音唢呐、加键次中音唢呐、加键低音唢呐……现在已经形成一个全声部的唢呐体系。”
这种变化不仅是在乐器上,在吴彤看来,民族音乐求变应是全方位的:“如果民族音乐一成不变,只把大师的作品不断复制、拷贝、欣赏,显然是不够的。音乐是多元化的,我们要把流行音乐加入进来,新的语言加入进来,新的音乐审美加入进来……文化为什么有个‘化’字?因为只有变化才是对的,‘化’就是顺应自然的发展。”
【走出去】
国乐之美
当被世界所理解
吴彤的经历颇为传奇——出生在北京音乐世家,五岁跟随父亲学习笙、唢呐等民族管乐器,却在上世纪90年代初,组建了中国第一支学院派摇滚乐队轮回乐队;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笙的制作和演奏传承人,却在国际上屡获大奖,去年就凭借《歌咏乡愁》与马友友等人一同获得第59届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。
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中游走,吴彤对二者的个性和风韵有着自己的理解:“中国音乐的五音对应五脏,随乐用律,有的时候甚至和西方审美是反向的。比如西方喜欢多音,浓墨重彩,形成油画一样的堆集;而中国音乐不追求过多色彩,可能一个音就是永恒,一个音就能达到平和的境界。”
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中,如何将中国音乐更好地传递出去?吴彤的理解是:“有一种说法‘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’,这话我同意,但只同意一半。民族独特的美如果在世界其他地区不被需求、不被理解,就会影响其更好地走出去。”正因为如此,吴彤认为,用多元化的手法,将中国乐器的特性用外国人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,尤为重要:“一方面,我们要更深入挖掘祖先流传下来的智慧;另一方面,我们需要打开视野,让民族音乐被需要、被理解。这个时代的音乐应该完全敞开,干吗要把自己人为地隔阂、封闭起来?”
C
【传下去】
传统音乐
与健康养生结合
吴彤谈到,中国传统音乐对人的教化非常重要,但在过去很长时间里,处于慢慢失落的状态。这种“失落”,让吴彤也很“失落”。怎样将传统音乐传承下去,成了他当下的焦虑:“如何将祖先的智慧用听得懂的方式传递给孩子们?这是我的问题,也是音乐工作者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。”
这两年,吴彤想了很多方法,让中国传统音乐走进人们的生活,比如和健康养生结合起来:“我们丝绸之路乐团正在和哈佛教育学院、全美第五大的康复医院、伯克利音乐学院以及纽约的瑜伽师、现代音乐家合作,一起做一个音乐疗愈的项目,用的就是笙这种乐器。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来影响人的情绪和心智,让人变成更优雅的存在,而笙的音韵中就有这种独特的美。”
除了笙的美感,吴彤还在普及演奏笙的呼吸法。他介绍,呼吸的方式会对人身体产生不同的影响,西方管乐器大多采用的是长呼短吸的方式,用力呼气,急促吸气,缺乏从容,而笙是呼吸最自然的一种管乐器,“笙采用了自然呼吸的方式,呼吸就是吐纳,这种从容的呼吸对我们现代人大有裨益”。
现在,吴彤打算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编写教材上,写一些适合传播以及孩子启蒙的小曲。“有些曲子看起来简单,但内容未必匮乏,所谓‘大乐必简’,简单的音乐怎样才能表现大乐的含义呢?这就需要由浅入深、深入浅出地表达。我希望能编写出这方面的教材。”